在关家垴,当前线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我军伤亡很大的时候,不仅在前线指挥的陈赓等人着急,在离关家垴有两三千米处的一孔破窑洞中的彭德怀、左权也是非常着急。
挂了陈赓的电话之后,彭德怀走出窑洞,举起望远镜向前方看去。
当他一身戎装,足抵壕沿,手握望远镜,在凝神观望时,战地记者徐肖冰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这一照片,被广泛地转载,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彭德怀的形象。
这张照片留给后人的只是彭德怀的飒爽英姿,但后人却不知道,身为这场战役总指挥的彭德怀内心的焦虑。
通过望远镜,他见到我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然后,栽倒流血,有的当场牺牲。
图片
关家垴地形图 图片来自网络
彭德怀心中也焦急万分他为牺牲的战士感到痛心,更对目前战斗的胶着状态深感不安彭德怀皱紧了眉头,没想到这块骨头竟这么难啃!
正当八路军苦战之时,彭德怀得到消息,辽县、黎城方向的2000多名日军正在向关家垴方向运动。
如果敌军援兵一到,后果将不堪设想。
彭德怀陷入了沉思,指挥所里的左权则正在和作战参谋们一起对着地图研究战况,商量着如何才能打破目前的这种僵局,尽快解决战斗。
正在这时,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刘伯承鉴于八路军各攻击部队损失较大,也打来电话,建议部队暂时撤围,另寻战机对于前方的战况。
彭德怀当然很清楚,也知道进攻部队打得很苦,伤亡也较大。但一直以来都想消灭一两路日军,打一个漂亮的大歼灭战的彭德怀,怎肯放走这股日军。
彭德怀在电话中对刘伯承说道:
“冈崎大队所剩人已不多了,我们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应该一鼓作气坚决消灭他!”
刘伯承耐心地回道:
“我的彭老总啊,这样打我们赔不起呀!”
彭德怀也耐着性子说道:
“我的老兄,敌人援兵正在逼近,一旦放虎下山,他立刻就会得到援兵的接应。”
“那就以后再收拾他!关家垴的地形对我不利,我军伤亡太大了!”
刘伯承回答道。但是,彭德怀仍坚持打下去。最后,刘伯承也有些生气,对彭德怀说道:
“你这是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
彭德怀也终于按捺不住直往上蹿的火气,在电话中发起了犟脾气:
“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彭德怀的犟脾气上了劲,谁也拉不住,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等人进退两难,刘伯承无奈,只得遵命调整部署,重新组织进攻。
10月31日拂晓,我军第三次总攻开始,第769团从西北方向攻击关家垴。
关家垴西北面,是五六丈高的陡崖,该团充分利用地形隐蔽接近敌人,其突击部队借助攀登工具和陡崖上的野藤树枝爬到壕坎处,但却被日军发觉,用猛烈的火力封锁了斜坡。
因地形所限,突击部队既无法发动冲击,又无法对日军构成火力威胁,在壕坎处是一种孤悬状态。
此时,到前沿阵地视察的刘伯承来到第769团,在团指挥所,他拿起望远镜,观察了一下前面的攻击地形。
忽然,连接关家垴陡崖崖顶与壕坎之间的斜坡上隐隐露出的黄土引起了刘伯承的注意。
刘伯承随即问道:
“壕坎上面的斜坡是土质的吗?”
团长郑国仲回答:
“是黄土坎。”
刘伯承顿时有了主意:
“挖暗道,通上去!”
郑国仲一听,茅塞顿开。于是,他一面组织火力佯攻,以吸引日军的注意力,一面组织人员从壕坎下面,开挖通往关家垴山顶的暗道。第769团终于找到了解决部队无法向关家垴进攻的办法。
不过,战场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经过30日一天的激战,我军虽占领了关家垴和柳树垴部分日军阵地,歼灭了不少日军,但是,剩下的日军仍占据着这两地的主要阵地。
与此同时,第129师第385和新编第10旅在外围的阻击战,也于同日打响。当分别从武乡、辽县出动的2500多名日军向关家垴增援时,遭到他们的顽强阻击。
激战中,新编第10旅旅长范子侠负伤。此外,由黎城等地出动的数千名日军机动部队,继续向关家垴开进。
在此情况下,第386旅又派出一个团前去担任阻击任务,我军其他各部,则于31日重新组织兵力,对关家垴和柳树垴的日军发起了进攻,力争在日军援军到来之前歼灭冈崎大队,结束战斗。
不久,彭德怀和左权接到报告,日军数千名援军离关家垴越来越近了。如果敌人援兵一到,我军的处境将更加不利。
于是,彭德怀下令:
必须在31日16时向敌人发起总攻,务必全歼冈崎大队。
16时整,随着一声令下,总部炮兵阵地上的迫击炮连续向关家垴轰去。
不一会儿,冲锋号响了,我军参战各部再次向柳树垴和关家垴之敌发起了攻击。
此时,第769团已成功地挖通了通往关家垴山顶的暗道。该团组织火力对日军进行猛攻,同时派出突击部队攀登上陡崖,其中一部从暗道里向关家垴山顶爬去,另一部隐蔽在壕坎下面。
关家垴山顶的日军以为我军又要从斜坡往上攻,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前面的斜坡,没想到,屁股后面突然冒出了八路军。
一阵手榴弹响过之后,关家垴山顶阵地上的日军顿时陷入混乱之中。隐蔽在壕坎下的第769团突击部队则趁势迅速冲了上去,双方随即在关家垴山顶展开激战。
此后,该团后续部队不断攻上关家垴山顶,加入战斗,最终控制了关家垴的制高点。
同时,第772团和决死第一纵队第25团、第36团等部也先后攻上关家垴。
图片
半山腰关家垴村及窑洞
经过激烈的肉搏,日军一部被歼,残敌则退到了半山腰村子里的窑洞中,负隅顽抗,火力仍然很猛。
由于八路军缺少重型武器,围歼残敌的战斗进行得也比较缓慢。直至深夜,日军扔据守在窑洞中,未被歼灭。
关于这场战斗最后阶段的经过,日本冈崎支队老兵才田升回忆道:
10月31日早上,共军对文徳高地的攻击已持续了一天一夜,守卫阵地的士兵由于日夜激战,已经耗尽了弹药,处于用刺刀和敌人肉搏的困境。攻进阵地前沿的敌人,利用死角向我方战壕不断扔来手榴弹。
我方士兵不停地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
冈崎中佐站在阵地上指挥作战,10时30分左右一发迫击炮弹落在近旁爆炸,冈崎支队长、藤泽少尉和犬饲上等兵当场被夺去了性命……
就这样,到下午1点,支队逐次放弃了大部分主阵地,退至文徳高地的顶端台地阵地,缩小了战线……
图片
关家垴战斗遗迹 图片来自网络
31日下午4时,我军发起进攻后,时间不长,由黄烟洞方向来援之日军1500人已经逼近。
彭德怀看到关家垴被围之敌基本歼灭,来援之敌又过大,除留小部队同敌接战外,主力转移,待机再战。就这样,关家脑残敌在援兵接应下,遗尸280余具仓皇逃走。
至此,关家垴战斗结束。
关家恼战斗中,八路军以劣势装备对敌实行攻坚战、阵地战,与敌鏖战两昼夜,日军冈崎大队、崛田大队大部被歼,日军死伤在400名以上。
但是,八路军亦遭受很大的伤亡,陈赓旅第772团第1营3个连伤亡过半。新10旅旅长范子侠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负伤的。
这场战斗后来极具争议。几天后,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人一齐登上关家垴,仔细查看敌人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总结经验教训。
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谈到关家垴战斗时说道:
在敌军“扫荡”时,日军一般的以一加强营附以伪军为一路,我总想寻机歼灭敌军一路,使敌下次“扫荡”不敢以营为一路,以使其“扫荡”的时间间隔扩大,有利于我军民机动。
我这一想法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部队太疲劳,战斗力减弱了,使第129师伤亡多了一些。
当时,参加过这次战斗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后来回忆道:
“彭老总坚持要打这一仗,还有一个意图: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要会打游击;必要时,也得猛攻坚守,顽强拼杀,敢于啃硬骨头,显示自己的攻坚能力。”
1940年深秋,继“扫荡”太行之后,同蒲路之敌第41师团、白晋路之敌独立混成第9旅团,纠集7000之众,向我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太岳区的沁源及其以北地区合击。
我军避其锐气,打其弱点,在官滩地区杀伤敌百余,又在胡汉坪战斗中与敌展开10多次肉搏,杀伤敌160余名。
在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扫荡”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太行、太岳之敌,先后出动30000余人。
至12月5日,第129师在两个月的艰苦斗争中,共作战200多次,消灭敌伪军约2800人。
对此,陈赓高兴地说:
“我们的胜利,给了敌人一个严重的教训,告诉了他们,太行山并不是无人之境,可以由他们大摇大摆地横冲直闯的。”
敌人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时候,自然也没有放弃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日军对晋察冀军区的“扫荡”始于11月9日,军区制订的反“扫荡”措施是:
除留一部分兵力同敌人保持接触外,主力部队则避开日军锋芒,适时转移,寻找机会,在敌人的各公路据点之间展开破袭;
各地游击队、民兵则在生力部队的支持下,活动于外线或内线,以打乱敌人的“扫荡”计划。
为配合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作战,八路军总部于10月12日电令:“第129师应以不少于3个团之兵力逼近并破袭正太路,第120师以4个团之兵力破袭雁门关南北之同蒲路,冀中区应以有力部队破袭平汉路,平西区应以有力部队向南配合作战。”
11月9日,易县、保定、涞源等地之敌出动6000余人合击管头、银坊、黄土岭。
12日,敌合击管头扑空后,在当地烧杀后分路撤走。其中一部800余人,14日由吴家庄向苑岗撤退时,被我第1团、第25团和特务营截击,激战一昼夜。后来,敌人在飞机掩护下得以突向管头。
逃回中途,该股敌人又遭我第20团截击,后来残敌经独乐窜回满城。
在此前后,完县、唐县、定县、正定、行唐之敌出动7000余人,合击店头、军城、台峪、张家峪、瓦窑地区。
11月18日至23日,敌3000人从东、西、北三面合击晋察冀的核心阜平,之后又以阜平为中心向外,由周围各据点向内,进行多路反复合击。
为对付日军的多路反复“扫荡”,晋察冀军区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主力部队始终保持主动地位,不轻易同敌决战。
军区司令部则率直属队和第六团、教导团转移行唐地区,主力一部和分区部队,不断狙击敌人,破坏其交通,打击其运输线,袭扰敌后各据点。
敌人在我军民的困扰下,步履维艰,自顾不暇,难以实现预期作战计划。
据俘虏后来供称,日军经半个月的战斗,伤亡达1/3左右,有的部队半个月没有洗过脸,不敢解毯睡觉,也吃不饱饭,士兵晴绪极为低落。
在这种情况下,敌除以1000余人继续占领阜平、王快、党城、灵山外,于25日纷纷撤回原地。
自12月3日始,晋察冀军区各主力兵团均以游击动作向阜平城王快镇集结,造成我收复这两地的态势。
至14日,10余天时间内,我军共进行大小100多次,毙伤日军300余名。
至21日,敌130余名进至王林口以东地区,被我军围困。在两小时的激战中,敌死伤120余名。
26日夜,我军在平汉线定县以南的宣村地区伏击敌军用列车,毙敌50余名,炸毁列车所载汽车12辆、坦克l辆、重炮3门,缴获新山炮2门。
27日,由阜平、东庄北犯之敌1200余人,在罗峪、上门地区遭我军伏击,敌人死伤140余名。
就这样,敌军在守则被袭、行则被击的威胁下,恐惧疲惫已达极点,加之1个月来消耗过大、在阜平如坐针毡,1941年元旦,敌人被迫放弃阜平。
1月4日,我晋察冀部队克复王快,至此,晋察冀军区反“扫荡”顺利结束。
在晋冀豫、晋察冀两个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反“扫荡”时,第120师也加入了这一阶段的斗争。
图片
八路军反扫荡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在晋西北,日军在晋东南的“扫荡”告一段落后,从12月10日起,又集结2万多人,先后由大武、岚县、离石、静乐、汾阳、文水、交城、宁武等20余地,分三路,以兴县、临县地区及奇岚、静乐以南地区为重点,对我根据地进行全区性的疯狂“扫荡”。
第120师主力部队巧妙地与日军周旋,使敌辗转奔袭、连连扑空。
在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晋西北抗日军民共作战217次,歼敌2500多人。至1941年1月中下旬,日军被迫撤出晋西北,第120师在晋西北开展反“扫荡”胜利结束。
百团大战从8月20日开始,至12月5日止,历时3个多月,先后进行了3个阶段。
根据总部1940年12月21日给国民政府的报告,我军参加百团大战的部队是105个团,即:
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0师20个团;第129师46个团。共约20余万人。此外还有数十万民兵和群众参战。
日军投入的兵力是:
第110、第25师团全部;第26、第36、第41师团各两个联队;第35、第37师团各一个联队;独立混成第1、第2、第3、第4、第5、第7、第9旅团全部,独立混成第6旅团一部。
加上参战的伪治安军、伪蒙军、伪满洲军、伪警备队、伪警察等,总计20余万人。
在100多天的战斗过程中,抗日军民总计进行了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0余人,拔除日伪军据点2993个,缴获步马枪54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及其他大量武器弹药。
此外,还破坏铁路470千米,公路1500余千米,桥梁、车站、隧道等260余处,破坏煤矿5座。
在百团大战中,我军付出代价巨大。战斗中,共计伤亡17000余人,决死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董天知光荣牺牲。此外,中毒还有2万多人次,群众惨遭杀害者,更无计其数。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党我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独立发动的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次进攻性战役。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根据地,推动全民族抗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时、现在和将来都不可抹杀。
首先,它坚持了华北敌后根据地,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减轻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压力,遏止了当时国民党当局妥协投降的暗流,打击了东方慕尼黑阴谋,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贡献。
其次,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编造的“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揭露了他们的反共阴谋,使全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是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
其三,它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强大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全国抗战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我党我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最后,它极大地锻炼了我抗日军民,提高了我军的作战能力,也丰富了我军的作战经验。
当然,这次大规模的战役,事后看也是有教训可资借鉴的。比如,当时对华北战场敌强我弱的形势和敌我斗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战役规模过大,参战兵力过多,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当时我华北部队和根据地的作战、补给能力所允许的限度。
况且,敌我作战技术力量对比悬殊,作战时本应避敌锐气,击其弱处。但在第二阶段的某些作战中,轻视敌军先进装备技术力量,不顾飞机大炮,死啃敌人据点,攻击时间过长,造成我军一些不应有的伤亡。
尽管还有一些不足,但百团大战是成功的战役,它不愧为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